三千万辆中国汽车卖的利润不如丰田:是国产汽车的悲哀吗?

博主:卓悦达人卓悦达人 2025-07-17 22

在很多人眼中,国产汽车这些年可以说是风头正劲:

新能源销量全球第一、出口量超越日本、全年销量一再破纪录——怎么看,都像是迎来了“高光时刻”。

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,却有人泼了一盆冷水:

我们一年辛辛苦苦卖出三千万辆车,赚的钱居然还不如丰田一家的900万辆。

听上去或许有些夸张,但仔细研究相关数据就会发现——这,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实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因为就在今年5月8日,丰田汽车公布了2025财年(2024年4月–2025年3月)的业绩:

净利润高达4.765万亿日元,折合人民币约2337亿元。

虽然同比小幅下滑了3.6%,但这个利润规模,依然是一个惊人的存在。

尤其是当你把它,和中国车企的成绩放在一起看时——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。

因为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,中国18家上市乘用车企业中,虽然有13家实现了盈利,但净利润加起来也只有1226.77亿元;

而一旦把那5家还在亏损的企业也考虑进来,总利润还得再减去332亿元。

也就是说——整个中国上市车企一整年赚的钱,还不如丰田一家的一半!

而从“单车利润”来看,差距更是让人心里发凉:

丰田每卖一辆车,能赚2.29万元人民币;

而国产龙头比亚迪呢?全年赚了402.5亿元,卖出427.2万辆,每辆车的利润不到9400元。

说白了就是:

我们卖了三倍的车,结果赚的钱,还不如人家一半。

就这种情形来看,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——这真的挺悲哀的。

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更像是:一场被掩盖的“产业泡沫”。

然而,真是如此吗?

实话实说,这种看法,其实有些肤浅、也有些情绪化。

因为如果你稍微拉长时间线去看,就会发现:

“卷”,才是好事——也是所有产业真正做大做强、从“量变”走向“质变”的必经之路。

比如上世纪初,美国的汽车市场一度极度分散,全国一共出现过1900多家汽车公司,堪称“群雄并起”。

什么福兰克林、帕卡德、德索托、奥本……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汽车品牌。

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,能留下来的,只剩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这“三大巨头”。

为什么?

不是他们最早进入市场,也不是背景最强,而是他们在最激烈的内卷中,扛住了成本压力、提升了制造效率、打通了产业链,把价格打下来,把质量卷上去。

也正是这套模式,才奠定了后来的全球汽车霸主地位。

你再看日本也一样。

1970年代开始,日本车企全面崛起,靠的就是极致的“成本控制”和“可靠性制造”。

丰田、本田、日产当年在北美市场刚登陆的时候,也是靠着比美系便宜、油耗低、故障率少一步步卷上去的。

所以放到今天来看,中国车企如果想站稳全球舞台、真的变强,就必须经历这样的阶段。

经历高强度竞争、利润被压榨,甚至阶段性“看上去很惨”——这不是什么悲哀,而是成长的代价。

因为真正怕的,不是利润低,而是卷着卷着,把技术和品牌都卷没了。

这不是我在这里瞎说,给汽车产业“洗白”——

而是中国的家电、手机产业,已经把这套路子走通了,甚至走顺了。

比如你还记得吗?

当年国产手机刚崛起那会儿,华为、OPPO、vivo、小米几乎天天价格战,红米K系列一上新,全网“打骨折”;

而在功能机时代,山寨机更是横行,399、499一台的比比皆是,利润低得可怜。

那时候也有很多人唱衰,说你们这么卷、这么内耗,迟早把自己卷死。

可结果呢?

卷着卷着,国产手机在全球站住了脚。

华为出海多年打下高端市场,小米则拿下了印度、东南亚的大量份额,OPPO和vivo在欧洲、中东、非洲也频频登顶。

再看家电行业——

从美的、格力到海尔、海信,哪个不是靠“价格战”打出来的?

刚开始洗衣机、空调利润也不高,可随着国产品牌积累了技术和供应链体系,今天不仅能打海外市场,还能正面刚日韩欧美巨头。

这说明什么?

说明所谓的“低利润”,往往不是无能,而是成长的过程。

因为任何一个产业能诞生全球级的龙头企业,都得先有足够广、足够深的“产业底盘”:

这其中就包括了海量的中低利润企业、高密度的技术迭代、高频次的用户反馈。

说白了:

你不先把量做起来,谈品牌、谈利润、谈护城河,都是空中楼阁。

所以,今天国产汽车即便看上去“利润惨淡”,但只要方向没错,熬过这段阵痛期,未来肯定是辉煌的。

甚至某种程度上,会重复国产手机、家电,慢慢取代摩托摩拉、洛基亚、松下、西门子的过程。

对此,我们可以拭目以待!